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1. 起源:中世纪的六声音阶与圭多·达雷佐
- 格里高利圣咏与教学需求
- Ut(后改为Do)、Re、Mi、Fa、Sol、La。
- 这六个音节帮助歌手通过“手势记忆法”(Guidonian Hand)快速掌握音高和音程关系。
11世纪时,意大利修士和音乐理论家**圭多·达雷佐(Guido d'Arezzo)为了更高效地教授圣咏,发明了基于六声音阶(Hexachord)的唱名系统。他借鉴了一首圣约翰赞美诗《Ut queant laxis》**的歌词,每句开头的音节对应音阶的六个音:
- 六声音阶的调式系统
- 自然六声(C到A,以C为Ut)、
- 软六声(F到D,以F为Ut)、
- 硬六声(G到E,以G为Ut)。
中世纪的六声音阶分为三种类型:
通过“调式转换”,歌手可以覆盖更广的音域。
2. 演变:从六声到七声
- 第七音的加入
- Ut到Do的转变:17世纪,意大利音乐家将“Ut”改为“Do”(可能源自拉丁语“Dominus”,或出于发音便利)。
- Ti的替代:英语国家后来将“Si”改为“Ti”,以避免与音名“C”的德式拼写“S”(Solmization中的Si对应B音)混淆。
随着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和器乐的发展,自然音阶逐渐扩展为七声音阶。16世纪,法国音乐理论家让-巴蒂斯特·吕利(Jean-Baptiste Lully)等人引入了第七音“Si”(取自圣诗首字母Sancte Iohannes),形成完整的七音唱名:Do、Re、Mi、Fa、Sol、La、Si。
3. 自然大调体系的完善
- 大小调体系的确立
- Do(C)、Re(D)、Mi(E)、Fa(F)、Sol(G)、La(A)、Ti(B)。
- 这种系统更适应和声功能和调性音乐的教学。
巴洛克时期(17-18世纪),大小调体系取代了教会调式,七声音阶成为主流。唱名系统随之调整,以自然大调音阶为基础:
4. 地区差异与扩展
- 固定唱名法 vs. 首调唱名法
- 固定唱名法(Fixed Do):在意大利、法国等地,Do始终对应C音,与音名绑定。
- 首调唱名法(Movable Do):在英美等国家,Do对应调式主音(如C大调中Do=C,G大调中Do=G),强调音程关系。
- 特殊变体
- 德语国家用“H”表示B音(对应唱名Ti),而“B”实际指降B(B♭)。
- 中国近代引入西方音乐体系时,直接音译了意大利唱名(哆、来、咪、发、索、拉、西)。
5. 现代应用与教育
- 柯达伊教学法与Tonic Sol-fa
19世纪英国Sarah Glover和John Curwen推广了首调唱名法(Tonic Sol-fa),简化视唱教学。20世纪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工具,强调听觉训练和音乐素养。
- 爵士与流行音乐中的延伸
现代音乐中,唱名系统被扩展至半音阶(如升Fa唱作“Fi”),以适应复杂的调性变化。
总结
唱名系统的演变反映了音乐理论从单声部圣咏到复调、调性音乐的进程,其核心是实用性与教育需求的推动。从圭多的六声音阶到现代七声体系,这一符号化工具跨越千年,至今仍是音乐学习和实践的基础。
开启新对话